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56万字的《彭德怀传》,和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在2011年出版的高达120万字的《彭德怀全传》的这两部书。
这两部书是由同一个编写组编写的。
其实,《彭德怀传》是《彭德怀全传》的删减本。
不用说,《彭德怀全传》的材料更加丰瞻,叙事更加详细,可读性远远强于《彭德怀传》。
从《彭德怀全传》这部书里,读者还可以厘清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
比如说,粟裕1957年在莫斯科“失言”遭苏联总参谋长批评的经过,其他书籍都很少涉及,但该书却有详细交代。
另外,大家都知道粟裕大将在1958年离开了总参,到军事学院担任副院长,从事研究工作。
但对这其中的调动原因却不甚明了。
《彭德怀全传》却明确地给出了答案:是因为粟裕在总参谋长职务上一连犯了“自行布置攻占马祖”、“忽略外事纪律”和“越权调兵”这三个错误。
“自行布置攻占马祖”、“忽略外事纪律”这两件事,老覃分别在《1955年,南京军区收到解放马祖的命令,毛主席大怒:谁做的决定?》《粟裕在莫斯科“失言”遭苏联总参谋长批评?网友:粟总忠心为国》已分别做过了介绍,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越权调兵”,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按照《彭德怀全传》里面的说法,说是:大概是在1958年2月26日,粟裕用总参的名义调动了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
请注意这个说法里的两个字:“大概”。
这两个字绝不可等闲视之。
用了这两个字,就意味着《彭德怀全传》编写组并未能找到粟裕用总参谋部名义下达的原始调动令。
所以,这个说法是存疑的。
要知道,粟裕在1951年11月12日被军委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后不久,即于该年12月28日,总参就发出了一个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文电。文电里面明确规定:“凡步兵师以上部队,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均应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主席阅后发出。”
粟裕身为副总参谋长,对这一规定自然比绝大多数人要清楚得多。
他怎么可能用总参的名义调志愿军回国?
对于这个问题,《彭德怀全传》书中仍是用了猜测的语气说:粟裕“或许是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
这里面的“或许”二字,同样暴露了编写组对这件事心里没有底。
其紧跟着给出的解释“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也显得苍白乏力。
试想想,仅仅一个“为了减少首长具体工作劳累”,粟裕就置国家最高规定于不顾,公然将之践踏于脚下,大行其是,可能吗?
那么,《彭德怀全传》是根据什么材料推测、甚至肯定“粟裕用总参的名义调志愿军回国”了呢?
《彭德怀全传》书中亮出了它的依据:粟裕在军委扩大会5月28日小型会上的自我批评。书中写:粟裕在自我批评时说:“调动志愿军回国这样一件大事,却用总参名义发了电报”,“超越了职权”。
可是,《彭德怀全传》编写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关于粟裕在军委扩大会5月28日小型会上的自我批评,粟裕后来在1979年向中共中央申诉过了:那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作的违心检讨,“完全是违心的,不符实际的”。
也就是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5月28日小型会上的自我批评是不能用来作为“粟裕用总参的名义调志愿军回国”之事的证据的。
类似违心的检讨,彭德怀也作过。
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说,在1959年8月军委扩大会议上,他“对自己的错误,作了一些不合事实的夸大检讨”。
彭德怀做过的那些违心的检讨,现在没有人将之作为推定事实的依据。
粟裕作的这些违心的检讨,却被《彭德怀全传》当成了他曾经“用总参的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证据,显然是不妥当的。
志愿军撤军回国,并非是谁一时心血来潮,一拍脑门说回就回的事,而是有一个非常充裕的准备过程的。
首先,是毛主席和金日成于1957年11月在莫斯科通过具体商议决定下来的;然后由志愿军司令向军委郑重提出撤军要求;再由国防部和总参讨论志愿军回国的部署方案;最后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出调动命令的。
志愿军司令杨勇向军委提出撤军要求的时间是1958年1月28日。
国防部和总参讨论志愿军回国的部署方案的时间是从2月13日开始,经过多番讨论,于2月25日才确定下志愿军分三批撤回国内的三个时间点的。
这些会议都是在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召开的。
作为总参谋长的粟裕,于2月14日跟随周恩来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到朝鲜平壤出席群众欢迎大会,直到2月21日才回国。
彭德怀在2月25日主持的军委会议上通过决议,让总参谋部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
在《粟裕在莫斯科“失言”遭苏联总参谋长批评?网友:粟总忠心为国》一文中,老覃提到,在粟裕任总参谋长之前,彭德怀于1952年提名黄克诚担任了副总参谋长的职务。彭德怀和黄克诚两人联手抓军委和总参工作,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也为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不分埋下了伏笔。粟裕是一个事事认真的人,他在1954年10月当上总参谋长,对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不分的现象很不适应。而黄克诚也在1954年兼任了军委秘书长,仍在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这样,经常会发生一份文件不知是该以中央军委名义还是以国防部的名义或以总参的名义发布的现象。粟裕对此多次提出了要划分国防部与总参职权的问题,并亲自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可惜,他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也正因如此,才会发生他在出访苏联时“忽略外事纪律”之事。
话说回来,在1958年2月25日主持的军委会议上,彭德怀指定由总参谋部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粟裕身为总参谋长,自然责无旁贷,认真地起草好了调动命令,按时上交给了彭德怀。
彭德怀的意见是这道命令就交由总参谋部或者是总参谋长下达。
粟裕当时对命令或指示不知道该以中央军委名义还是以国防部的名义或以总参的名义发布的现象大为不满,而他本人又十分清楚总参在1951年12月28日发出过那个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文电内容,所以拒绝了彭德怀。
最终,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就是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出的。
说粟裕“越权调兵”之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